作者:李新宗 工程部
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简称HSE体系)是指实施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组织机构、策划活动、职责、制度、程序、过程和资源等构成的动态管理系统。HSE管理体系由若干要素构成,遵循闭环管理的运行模式,要素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通过实施风险管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和应急措施,以减少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最终实现企业的HSE方针和目标。HSE行为准则:一切工作有标准、一切工作具备条件、一切工作按标准操作、一切工作按标准检查考核。
我们公司于2014年3月25日开始引用实施HSE理念,2014年6月24日在浙江仁龙建设有限公司临丁线沿农民高层公寓二期项目工地召开了HSE管理体系实施启动仪式,公司全体管理人员参加会议,并认真落实下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切身与实际。在实施中遇到很多问题,任何一个管理体系的形成都是其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但我们的团队敢于挑战自我,战胜困难,在工作中认真积极灌输HSE理念。
HSE体系在建筑工程上可以多方面应用,现据近年来所发生在建筑业“三大伤害”的事故中,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率最高、危险性最大,每年死于高处坠落的务工人员占总事故的50%,是施工安全的第一大杀手。因此减少和避免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是降低建筑业伤亡事故的关键。根据多年来施工生产经验和对HSE体系的融合,也是针对HSE体系在实践中的应用,以点带面来灌输HSE体系的理念。
现对HSE体系在高处作业安全管理方面我公司试行的工作流程和管理体系的应用。



二、建筑施工高处作业
建筑施工中的高处作业主要包括临边、洞口、攀登、悬空、交叉等五种基本类型,这些类型的高处作业场所是高处作业坠落伤亡事故可能发生的主要地点。
(l) 临边作业。
临边作业是指施工现场中,工作面边沿无围护设施和围护设施高度低于80cm时的高处作业。
(2) 洞口作业。
洞口作业是指孔、洞口旁边的高处作业,包括施工现场及通道旁深度在2m及2m以上的桩孔、沟槽与管道孔洞等边沿作业。
(3) 攀登作业。
攀登作业是指借助建筑结构或脚手架上的登高设施或采用梯子或其他登高设施在攀登条件下进行的高处作业。
(4) 悬空作业。
悬空作业是指在周边临空状态下进行高处作业。其特点是在操作者无立足点或无牢靠立足点条件下进行高处作业。
(5) 交叉作业。
交叉作业是指在施工现场的上下不同层次,于空间贯通状态下同时进行的高处作业。
在我国,凡是在基准面2米(含量米)以上的施工作业,即为高处作业。由低到高依次划分为四级,分别是:
一级高处作业——作业高度2~5米
二级高处作业——作业高度5~15米
三级高处作业——作业高度15~30米
四级高处作业——作业高度30米以上。
三、作业许可管理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作业许可程序,规定作业许可类型和证明,以及作业许可的申请、批准、实施,变更与关闭。作业许可内容应包括区域划分、风险控制措施和应急措施,以及作业人员的资格和能力、责任和授权、监督和审核、交流沟通等。通过施工单位执行作业许可程序、控制关键活动和任务的风险和影响。
1、作业许可是对非常规作业和高危作业进行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通过许可证的办理落实非常规作业、高危作业的安全工作方案,为作业人员提供控制风险和相互协调的指导方法。
2、使员工养成作业风险未控制在允许承受的范围内不许作业、安全措施不到位不许作业、按标准作业的良好行为习惯。
3、生产作业活动的管理对象可分为三个方面:常规作业、非常规作业、紧急状态下的应急处置。常规作业可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管理,紧急状态下的应急处置可按照应急预案执行,对于非常规作业,没有程序或操作规程上的规定和指导,可采取作业许可的方式进行管理。
四、措施审查确认
1、三、特级由基层单位负责人对作业程序和措施审查确认。
2、一二级由施工作业负责人指定书面措施,落实监护人,实施作业前培训、措施交底和措施确认。
3、特殊高处作业由单位HSE部门和主管领导审查确认,紧急抢险时,可由施工基层队站负责人审查确认。
HSE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全面负责基层队的HSE监督管理工作;
如有发现措施不符合实际的,立即退回从新针对作业内容,开展危害识别。结合施工要求,制订作业程序及安全措施;
③ 配合行政正职做好基层队HSE管理“四个一”(一本基层队管理手册、一本关键活动作业指导书、一本HSE记录、一套特殊作业票证)的制(修)订工作,并监督实施;
④ 负责编制基层队年度HSE工作方案,并监督实施;
⑤ 配合行政正职组织岗位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隐患治理工作;
⑥ 负责安排班组HSE活动计划,指导并监督落实;
⑦ 负责基层队HSE监督检查,并对危险点(源)、关键环节进行每日巡检检查并写实;
五、安全作业许可审批和管理
1、三、特级由基层单位负责人确认签发。
2、一二级由施工作业负责人确认批准。
3、特殊高处作业由单位HSE部门和主管领导审批。
4、涉及用火、临时用电、带电作业、临近高压带电体等作业时,应办理相应许可证。
安全作业许可管理
目的:实施危险作业许可管理,确保直接作业安全。
原则:谁主管、谁负责;墨菲法则。
控制要求
① 识别并确定存在重大及以上危害的危险作业活动。
② 建立健全安全作业许可管理制度,实施包括作业许可申请、现场措施确认审批、过程监督与监护、完工清场、验收确认、票证建档等全过程管理。
③ 对许可作业制度落实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和考核,对管理中的不符合应落实纠正和预防措施。
六、员工安全培训与技术交底
构筑HSE培训机制
1、坚持一个理念:员工培训不到位,人人都是危险源。
2、完善一套制度:建立完善项目HSE培训管理制度,依法实施培训。
3、规范培训流程:按照PDCA模式,规范培训管理流程:培训需求分许→计划方案编制→培训组织实施→培训考核监督→培训评价与改进。
4、明确培训原则:坚持“统一规划,按需培训;分工负责、归口管理;分级实施、有序竞争;以考代培、考培分离”培训原则。
班组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安全工作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治为主,综合治理”,班组的安全管理工作的方针同样应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并在各项工作中认真落实。
只有在班组得到很好地落实,转化为班组的行为,才能有效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保护员工的生命健康。
许多企业在贯彻这一方针的过程中并没有规范化和落实到实处,而HSE管理体系始终贯穿了对各项工作事前预防的理念,贯穿了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理念。
七、作业过程中的安全监管
1、员工的反应,员工在看到他们所在区域内有观察者时,他们是否改变自己的行为(从不安全到安全)。员工在被观察时,有时会做出反应,如改变身体姿势、调整个体防护装备、改用正确装置、抓住扶手、系上安全带等,这些反应通常表明员工知道正确的作业方法,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没有采用。
2、员工的位置,员工身体的位置是否有利于减少伤害发生的概率。
3、个体防护装备,员工使用的个体防护装备是否合适,是否正确使用,个体防护装备是否处于良好状态。
4、工具和设备,员工使用的工具是否合适,是否正确,工具是否处于良好状态,非标工具是否获得批准。
5、程序,是否有操作程序,员工是否理解并遵守操作程序。
6、人体工效学,办公室和作业环境是否符合人体工效学原则。
7、整洁,作业场所是否整洁有序,
8、施工作业现场是否设置安全警戒线、警示牌和安全告知牌。
9、发生作业中断再次作业前,应重新对环境条件和安全措施予以施工确认,确保措施有效落实和持续有效。
10、当作业内容和环境条件变更时,需要重新办理作业许可发生异常或突发事件应落实应急管理。
结语:高处作业是建筑业最危险严重的一项,在工作中要认真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安全管理对策措施是削减与控制风险的重要方法之一,是用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从事各项活动及采用严格的监督、检查等管理手段,规范人的行为,保证“有章可循,有章必行”。管理措施是防控风险、预防事故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HSE方针体现的政策要求:遵守法律法规,关爱生命,保护环境,坚持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企业与社会的和谐;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全员参与,综合治理;坚持注重实效,持续改进,不断提高HSE管理水平和绩效。建立和实施HSE体系,并不是全部推倒以前在安全管理方面好的做法,而是吸收以前好的管理方法和做法,扬长避短,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有破有立,有可操作性,形成长效机制。这种“体系+传统”模式,包括了许多种班组安全管理模式,其中包括了HSE管理体系在班组的做法,也包括了企业传统是有效的班组管理做法。两者有效结合,互为补充,在班组管理上融合了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大大提高了班组的安全管理水平。